- k8凯发官方app下载 >
- 新闻 >
- 国内
凿出盘山天渠 建成千亩粮川-k8凯发官方app下载
在河南南阳市内乡县桃溪镇有个村子叫桃庄河,从1956年到1978年,4000多名桃庄河儿女逢山凿洞、遇沟架桥,风餐露宿,艰苦鏖战,历时22年建成一段长达15公里的盘山天渠,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吃水、灌溉难题,而且硬是在干河滩上建成了千亩米粮川,开创了“战天斗地、无中生有”的人间奇迹,盘山天渠被老百姓誉为缩小版的“红旗渠”。
誓把“河山”重安排
桃庄河在伏牛山南麓,“九岭十六山,五十三道川,外有一条干河滩”。过去这里土薄石厚水奇缺,耕地斜挂在高山深沟上,“瓢一块,碗一块”被分割得七零八落,加上土少石头多,粮食产量极低。
1956年10月,李士兴当选桃庄河大队党支部书记。作为成长在五星红旗下的第一批共产党员,25岁的李士兴在群众大会上提出了“改天换地,重新安排桃庄河河山”的响亮口号。
1956年11月东沟水库破土动工,拉开了桃庄河人战天斗地的大幕。
当水利建设工程全面展开的时候,桃庄河人面临的困难是极其严峻的:在那个没有重型机械,没有先进仪器的年代,桃庄河人干群一样、男女一样,一个窝头一把镐,一件蓑衣赤双脚,全村老少齐上阵,呈现出改天换地、热火朝天的壮观场面。
据内乡县县志记载,1964年,毛泽东主席发出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号召,李士兴等作为代表到大寨学习参观,后来又参观了安阳林县修建“红旗渠”的场面,这极大激励了桃庄河人民继续改变穷山恶水的豪情壮志。
1965年冬,李士兴和大队党支部委员踏遍桃庄河的山山水水,制定了一个“战斗”规划:在东边山崖上修建一条盘山渠道,穿过一架小山,把水引到吃水最困难的石门沟、北山边等8个生产队。
就这样,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,1968年春天,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在桃庄河出现了:一座库容41万立方米的东沟水库建成,东边山上盘山渠道的第一期工程建成通水。当“哗哗”的渠水通过悬崖峭壁“鹰石嘴”流到薛营生产队时,人们奔走相告。首战告捷更加坚定了桃庄河人民的决心。
一锤一钎凿天渠
东干渠建于1968年,竣工于1969年年底,全长16华里,其中一个山洞被称为“英雄洞”,架设了一个渡槽,就是“青年渡槽”。
在距离桃庄河村部大约1公里的一块田地里,立着一个白底红字的牌子“英雄洞”,细一看,牌子旁边有一个洞口被掩在荒草之中。“‘英雄洞’是桃庄河村为解决饮水困难的一个重要工程。”桃庄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占超指着‘英雄洞’颇为沉重地讲述了一段故事,“桃庄河村第一任大队长尹天顺的女儿尹文秀,当年只有19岁,在东干渠隧道施工中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中身亡,给隧道留下了一个悲壮的洞名——‘英雄洞’。”
林州红旗渠有个“青年洞”,桃庄河有个“青年渡槽”,不但名字相近,故事也惊人地相似。据李占超介绍,“青年渡槽”主要由青年人修建,当年只有30岁的付成功是专业队放炮手,为了缩短工期,夜晚检查炸药引线安全时牺牲;另一个故事是,当年铁姑娘突击排的36名未婚女青年打破旧俗,抡锤上阵,不甘示弱,高喊着“哪里艰苦哪里干”的口号,成为奋斗在“青年渡槽”一线响当当的铁姑娘。
从1974年开始,桃庄河人抢晴天、战雨天,老少齐上阵,历时5年,在干河滩上用双手把一块块石头砌成了长3000米、宽2米、高1.8米的暗渠,出口取名“大治坝”,把河水引入地下,将河滩周边铲平,拉来一车车黄土,硬是在“一条干河滩”上造出1200余亩高产稳产的米粮川。
“要想渠水绕山走,舍得汗淌热血流。”22年间,桃庄河人民靠着一锤一钎打通7座山,相继建起了3座水库,沿着大洞山和黄龙山腰修建东西两条总长15公里、宽1米、深1米的盘山天渠。
再绘时代新画卷
20世纪80年代初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刚刚完成奇迹的山村。1988年,张祖义从李士兴手中接过接力棒,任桃庄河村党支部书记。张祖义在任的10年,也是打下集体经济基础的10年,2000年村集体经济已有100多万元,农民人均年收入将近2000元。第三任村党支部书记邓云志,组织群众利用大理石边角料搞工艺品加工,巅峰时从事大理石各产业链的个体工商户达300户,年产值2500万元,产品远销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推进,桃庄河村被确定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。面对着生态环保的压力,从2016年开始,桃庄河村壮士断腕,60多家养殖户和几乎全部的大理石加工企业顺利关停,涉及村民近千人,涉及资金近千万元。
2018年,李占超当选为桃庄河第四任党支部书记,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他带领村民重整旗鼓再出发,蹚出一条以红色旅游带动“万亩板栗基地、万亩大樱桃基地”以红带绿农游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。
采访快要结束时,站在大治坝上,只见蓝天碧水之下,群山怀抱,绿树叠翠;近处湖上禽鸟嬉戏;远处沃野千里、一马平川……这个全县有名的“经济强村”“林果示范村”正阔步走向新征程。
(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刁良梓)